时间:2023-01-0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李晓光:《共产党宣言》对各类“社会主义”的分析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思想火炬 2018年7月10日 编者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三类假社会主义,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分析批判了其产生的社会基础、主要表现、阶级实质和症结所在。分析批判的当代价值主要可以概括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基于对大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准确定位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实质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结合各国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过程,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思想不断梳理、完善并确立的过程,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同自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各类社会思潮辨析、厘清以至于分界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同工人运动逐步结合,从而成为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过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则成为见证这些发展过程的重要标志性文献。 正如恩格斯所说:“《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1]13即使在当代西方,《宣言》的重要价值依然为人们所称道。在《宣言》发表160周年的2008年,全球众多学者和媒体对其热议可见一斑。如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雷思·斯特德曼·琼斯(Gareth Stedman Jones)指出,当你读完《宣言》,你一定会认为“这实在是一个伟大而有感召力的文献”,因为我们现在谈的所有问题如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走势等,早已写进了《宣言》,《宣言》所触及到的现实性是惊人的,而在1848年尚没有其他文献能谈到这些问题。澳大利亚学者柏利·希里(BarryHealy)于2008年2月29日在澳大利亚报纸《绿色左翼周报》刊登了《〈共产党宣言〉160岁了,还在制造麻烦》的评论文章。文章认为,即使在今天,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提出的理论依然有效,因为资产阶级对这个星球上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的答案。[2] 总之,在《宣言》发表170周年的今天,让我们再次重温经典,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各类“社会主义”的分析批判脉络,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今天而言,这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宣言》的纪念。 一、《宣言》剖析各类“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和主要表现 正如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为什么《宣言》叫做《共产主义宣言》,而不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因为在当时存在着各类“社会主义”、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者。恩格斯写到:“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即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都已经降到纯粹宗派的地位,并在逐渐走向灭亡;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凭着各种各样的补缀办法,自称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病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阶级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只有工人阶级中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那一部分人,只有他们当时把自己叫做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共产主义;但它却接触到了最主要之点,并且在工人阶级当中已经强大到足以形成空想共产主义,在法国有卡贝的共产主义,在德国有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可见,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自始就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那么,在这两个名称中间我们应当选择哪一个,就是毫无疑义的了。而且后来我们也从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1]13-14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指出存在三类假社会主义,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反动的社会主义又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其主要表现有僧侣社会主义和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逐一剖析了这些“社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产生的社会基础。 首先,反动的社会主义中的封建的社会主义是指当时法国和英国封建贵族打着代表被剥削工人阶级利益的旗号而反对和声讨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潮。其中主要产生于英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主张把基督教“社会主义”化和把社会主义基督教化,本质是要回到中世纪,恢复封建社会,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则提出建立一个小生产者的社会;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则既反对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又反对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 其次,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法国的蒲鲁东为代表,他们想消除现代社会的弊病,但是仍然要保证作为资产阶级的生存条件,不想通过阶级斗争特别是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主义……硬说能给工人阶级带来好处的并不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改革,而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改变。”[1]61但是,他们却用虚伪的理论欺骗工人阶级。其著名口号是:“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1]61 最后,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类社会主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但是他们却想要一下子解放整个人类,并且梦想用实验的办法来实现其社会理想。 总之,一方面,反动的社会主义和“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伴随着大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导致旧的社会关系逐渐解体,小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和小农等群体日益没落,这些从前的既得利益者渐次失去了其已有的社会地位。他们反对大工业资本主义,却又并不打算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幻想着能够回到维持其应有社会条件的社会中。然而,在口头上,他们还要装出一副并非想开社会历史的倒车、而是与社会前行的样子,因此,“社会主义”就成为他们装点门面的较好代言方式,实质却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保存这个小资产阶级,就是保存德国的现存制度。”[1]59 另一方面,不同于反动的社会主义和“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主要由于大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小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和小农等群体日益失去了其已有的社会地位而产生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抨击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希望用一个更合理而美好的社会取代现有的社会,然而,他们却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1]64“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19世纪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1]62而更早期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则是伴随着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出现的,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1]62 二、《宣言》分析批判各类“社会主义”的阶级实质和主要症结 基于对《宣言》写作的那个年代存在的各类“社会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的剖析,《宣言》进一步分析批判了各类“社会主义”的阶级实质和主要症结。 首先,无论是反动的社会主义中的封建的社会主义实质是拉拢工人复辟封建贵族的统治,还是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提出建立一个小生产者的社会,以及既反对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又反对无产阶级运动兴起的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总体而言,其实质都是宣扬倒退的历史观,并在此历史观的指导之下,反对大资产阶级统治,反对工人阶级运动,企图使社会倒退回保有其利益的旧社会制度之中,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称其为“反动的社会主义”,是逆历史车轮、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其实质就是代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其中,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揭露了由于机器的使用和分工的发展对社会所带来的破坏作用,揭露了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贫富悬殊、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使得社会矛盾激化,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按其实际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它在这两种场合都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1]57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不承认大机器工业对西欧各国陈旧的、中世纪的宗法社会关系所实现的破坏本身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他们不懂得在私有制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害怕阶级斗争,恐惧斗争给他们带来新的灾难,其症结就是反对资本主义大生产。而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基础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德意志各邦专制政府的帮凶。因此,“它也就直接代表了一种反动的利益,即德国小市民的利益。”[1]]59于是,反动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能进行的只是文字斗争”,“在政治实践中,他们参与对工人阶级采取的一切暴力措施”。[1]55这正是反动的社会主义的症结所在。 其次,“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则是“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的社会,但是不要那些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他们愿意要资产阶级,但是不要无产阶级。”[1]61显而易见,他们只想保有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不想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现存社会,其阶级实质就是与无产阶级相对立。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并非打算废除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而只是希望通过根本不触动资产阶级统治关系的些微社会改良而改变一些物质生活条件,从而更有利于其生存,结果是“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同时,他们却还把其所谓的“社会主义”“制成半套或整套的体系”[1]61“甚至被制成一些完整的体系”[1]60,其实仅仅是为了掩工人阶级耳目的“纯粹的演说辞令”[1]61、漂亮的幌子而已。 再次,“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分析了这一社会本身所包含的否定因素,其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含有批判的成分。同时,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积极主张,比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等则为工人阶级觉悟的启发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但是,“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1]64同时,由于“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1]62甚至“激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1]64因此,究其实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虽然是批判的,但却是空想的。 三、《宣言》分析批判各类“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19世纪三四十年代各类“社会主义”的分析批判对于在当代厘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类社会主义的界限,从而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进一步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基于对大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准确判断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分析批判的各类“社会主义”都不满意于大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或是企图退回到小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或是在头脑中幻想一个未来的美好社会并制定了详尽周密的制度以取代现存社会。与他们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却是基于对大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准确判断以及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日益强大,但结果却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激化,无产阶级日益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此,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科学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不断地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经验的同时,遵循他们自身思想发展的逻辑,进一步概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的说明,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无产阶级解放世界的历史使命,从而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实质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学说。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各类假社会主义立足于小资产阶级基础、代表的是封建贵族或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实质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是推翻旧社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可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历史的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个别英雄身上的幻想,说明了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始部分,习近平就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报告中更是多次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3]实际上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行为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更是科学社会主义阶级实质的有力证明。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结合各国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562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关在书斋中的封闭僵化的学说体系,作为工人阶级指导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序言中所指出的,“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5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结合各国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之源。只有不断追踪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理论的归纳、概括和总结,才能做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3]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定位于“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该立足于这个新时代,理论上的归纳与升华更应该以这个新时代为基础。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在理论上作出的创新性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 从1899年《宣言》的片段文字传入中国,到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宣言》完整译本出版,正如列宁所说:“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5]93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讲到,他就是通过阅读《宣言》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1936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告诉远道而来的美国记者斯诺,“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宣言》。”[6]24-25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年曾经留学法国,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时深情地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6]28 总而言之,《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7]416列宁对于《宣言》所作的这个评价不仅指出了《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叙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还是辨析、厘清以至于与各类“社会主义”思潮划界的重要文献。为此,在《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各类“社会主义”的分析批判进路,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当代价值,是为对《宣言》的纪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朱美荣.国外学者聚焦发表160周年的《共产党宣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思想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上一篇:毛泽东给中医复兴指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