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网络文摘 > 文章 当前位置: 网络文摘 > 文章

孙继业:孙中山与社会主义

时间:2021-06-2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孙继业:孙中山与社会主义
时间:2010-01-20  作者:孙继业

一  

  社会主义何时传入中国?史书上和人们的习惯思维一般认为始自于十月革命之后。其实,早在辛亥革命前,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第一个宣传社会主义的浪潮”[注1],出现了一批早期社会主义的探索者。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受到清政府的通缉,被迫流亡国外,他亲眼看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发达和民主共和的文明,同时也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和不可克服的弊端,看到了日益蓬勃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涉猎和初步研究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在1897年的头五个月里,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度过,“他不停地工作,阅读一切学科的书籍,如关于政治、外交法律、军事……政治经济学等”;[注2]“他大概还研究了马克思、乔治、穆勒、孟德斯鸠以及其他人”。[注3]关于这一时期的状况,宋庆龄写道:“孙中山知道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活动,他已经听过列宁和俄国的革命运动”。他还亲自和俄国的早期革命者伏库浮斯基交换过意见。[注4]“经过观察、研究及广泛阅读后,透露出他对英国及其他资本家的社会不大赞成”;[注5]同时也萌发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萌芽,“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来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注6]无疑,此处的“社会革命之运动”就是指的西方社会主义运动,“民生主义”便是社会主义影响的产物。此时孙中山的思想已比兴中会时期大大前进了一步,初步奠定了旧三民主义的思想基础。  

  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其中最后一条“平均地权”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不主张‘平均地权’者十居八九”[注7]。在中山先生的坚决主张下,最后才获得通过。“平均地权”恰是此后不久孙中山阐发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而在此时,“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实为同义词”,[注8]“日人译为社会主义”。孙中山在后来的解释中也说“民生主义即时下底社会主义”,“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注9]可见此时的孙中山是把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等同看待的,并且已经能够把社会主义思想局部地包容到其革命纲领中去。  

  在孙中山的带动下,一部分激进的同盟会员也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宣传和探索。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廖仲恺翻译了《社会主义史大纲》、《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宋教仁写了《万国社会党大会小史》,张继、刘师培还成立了“社会主义讲习会”,一时形成了一股探索社会主义的思潮,介绍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片断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和清政府的迫害,同盟会员们被迫离开日本,忙于组织和领导武装革命,第一次宣传社会主义的浪潮便很快中断了。然而,孙中山先生却始终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遍游全国,到处鼓吹宣讲三民主义,而重点放在民生主义上,在同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演讲中,最有代表性的则首推1912年10月14至16日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注10]  

  在这次为期三天的社会主义专题演讲中,孙中山先生全面介绍了社会主义的流派,“尝考社会主义之派别为:一、共产社会主义,二、集产社会主义,三、国家社会主义,四、无政府社会主义”,并对均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这次演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则在于,孙中山先生以极其鲜明的态度重点论述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和科学社会主义。“厥后有德国麦克司者出,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理”。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比较,马克思主义“学说精进,方法稳健”,“得社会主义之真髓”。并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较准确的阐述,“共产云者,即人在社会之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如父子昆弟同处一家,各尽其生利之能,各取其衣食所需,不相妨害,不相竞争,郅治之极,政府遂处于无为之地位,而归于消灭之一途。两相比较,共产主义本为社会主义之上乘”。不仅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而且形象描述了阶级、国家消灭的情形,赞扬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明确表明了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各国尚多反对社会主义之政府,我国则极赞成采用社会主义者也”。  

  孙中山的早期社会主义探索,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宣传社会主义的启蒙作用,也成为孙中山日后欢迎十月革命和实现三大政策的思想基础。但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性质看,其所主张的社会主义还远非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在社会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国家社会主义模式。“民生主义者,即国家社会主义也”。[注11]其主要政策是“平均地权”。“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一切矿产、山林皆收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注12]这种国家社会主义,其目的不是想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企图改良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暴露出来的一些不可克服的弊端,缓和贫富悬殊的阶级矛盾,用和平过渡的方式实现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它实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属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范畴。这种社会主义思想,是作为孙中山思想家的理想主义与革命家的务实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孙中山精心研究资本主义的进步因素。社会主义的现实性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社会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时期仍属于一种最先进的思想。  

  二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震醒了屡经失败、挫折,正苦于寻求中国出路的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使他们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在中国,对十月革命最先关注并迅速作出反映且持欢迎态度的是孙中山先生。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国民党人利用相当大的力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孙中山亲自指导创办的《建设》、《星期评论》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中“在《建设》上刊登的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全国的期刊中最为突出,甚至为同一时期的《新青年》所不及”,[注13]仅1919年8月至1920年4月该杂志刊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就达二十余篇。1919年4至5月,《民国日报》连续刊载报道《劳农政府治下之俄国——实行社会共产主义的俄国真相》,以赞同的态度最早报道并全面介绍了苏俄革命后的情况。可以说,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下,“国民党人是中国社会上影响很大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集团”[注14]。  

  三  

  “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使孙中山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力量和希望。晚年的孙中山,不仅在行动上支持共产主义运动,而且首先表现在思想上倾向于共产主义。在后期的演讲和文章中多次强调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自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表明“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注15]“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注16]称赞马克思“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之大成”,“是社会主义中的圣人”。[注17]赞扬列宁“是一个革命之大成功者,是一个革命中最好的模范”。[注18]指出“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注19]引中国共产党人为“真正的革命同志”[注20]怒斥国民党右派“反对中国共产党是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即是反对本党之民生主义,即是破坏纪律,照党章应当革除党籍及枪毙”。[注21]从这些言论看,说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遗憾的是,由于长期形成的领袖地位以及日臻成熟的三民主义先入为主,尤其是阶级的、时代的局限和务实主义的影响,孙中山没有能够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虽然是“社会主义之上乘”,但是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国情,“今日一般国民道德之程度未能达于极端,尽其所能以求所需者尚居少数,任取所需而未尝稍尽所能者,随在皆是,于是尽所能者,其所尽未必充分之能,而取所需者,其所取恐又为过量之需矣。狡猾诚实之不同,其勤情苦乐亦因之而不同,其与真正之社会主义反相抵触”。[注22]因此不能全盘接受马克思主义。“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注23]还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一些批评。认为他的民生主义才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正是孙中山终生未能完成从三民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是。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注24]。  

  虽然中山先生始终未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晚年的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被毛泽东誉为第二大“丰功伟绩”,并高度评价道:“我们共产党人承认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承认共产主义的最低纲领和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基本上相同。”[注25]因而新三民主义“区分了两个历史时代”,把孙中山的思想发展到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从此,中国革命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从中山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是他完成“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第一个丰功伟绩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思想则是他完成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升华的第二个丰功伟绩的思想根源,即内在的决定性因素,而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都只是外因,最终必须通过这一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是中山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先进之因素,是推动孙中山先生一生不断进步、不断革命的主要动因。  

  注释:  

  1. 冯崇义《孙中山与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上卷第178页。  

  2. [英]康德黎、琼斯《孙中山》第242页。  

  3. 4.〔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第119页。  

  5. 史扶邻《孙中山与英国》,《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上卷第416页。  

  6.《孙中山全集》第六卷232页。  

  7. 吴弱男《孙中山与早期同盟会》,《孙中山先生轶事》第21页。  

  8. 胡绳《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上卷第47页。  

  9.《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76页。  

  10.《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506页。  

  11. 12.《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39、323页。  

  13. 李新、陈铁健《伟大的开端》第210页。  

  14. 刘永明《试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实行三大政策的思想基础》,《孙中山和他的时代》第1298页。  

  15. 16. 17. 18. 19.《孙中山选集》第802、809、836、937、606页。  

  20.《宋庆龄选集》第466页。  

  21.《冯自由致孙中山先生函稿》,上海《档案与历史》1936年第1期。  

  22.《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509页。  

  23.《孙中山选集》第835页。  

  24.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著作选读》第755页。  

  25.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著作选读》第378页。  

来源:民革中央

上一篇:正风: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下一篇:姜义华: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探索

渝ICP备17005727号-2  |   QQ:241839300  |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  电话:19936611610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zyc.langhua35.com使用 OK文库 Powered by 55TR.COM